這份報告全稱為《泰國藍皮書:泰國研究報告(2018)》,由華僑大學泰國研究所暨詩琳通中泰關系研究中心主編,這也是該研究機構繼2016年、2017年之后推出的第三部泰國藍皮書。該書國內篇重點探討了泰國產業分工體系、政黨政治、海洋戰略、環境政策、文化產業及中文教育。
資料圖:泰國曼谷大皇宮內玉佛寺游人如織。中新社發 王雪 攝
報告稱,泰國的旅游產業具有先天的發展優勢: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宜人、人文景觀豐富多彩、風味飲食美味可口。加上后天的各種有利因素——政府的重視、人民的熱情好客、旅游設施的配套完善等,使泰國成為外國游客首選的旅游勝地。
報告顯示,泰國旅游業的發展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到了80年代開始進入黃金時期,1982年旅游業的外匯收入第一次超過傳統的大米出口創匯額,成為國民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此后多年,旅游業一直穩居創匯收入的第一位。
報告援引泰國國家旅游局的統計,2017年赴泰旅游的外國游客總數超過3500萬人次,較2016年同期增長8.77%。客源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歐美國家。其中中國為主要客源,超過980萬人次,所占比例最高。
“可以毫不含糊地說,泰國旅游業已經基本上達到規模化、產業化的水平。”報告稱。
報告還顯示,盡管泰國旅游業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旅游設施跟不上需求增長速度、安全措施有待加強等,但旅游作為泰國主要支柱產業之一仍然對泰國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報告提出,通過對泰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總結和分析,可以看到,相對于物質資料生產領域來說,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投資較小,收效較快,同時還是一種綠色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作為發展中國家,優先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此外,實現產業化是發展文化和旅游業的關鍵。不能用小農經濟或手工作坊的方法,只能采取工業化的手段,如此才能實現文化和旅游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并保證其持續發展。(完)